• 历史人物故事故事
  • 历代皇帝列表
  • 史学苑
  • 三皇五帝
  • 春秋五霸
  • 战国七雄
  • 首页
  • 历史小故事
  • 历代皇帝故事
  • 战争故事
  • 文化故事
烟云往事历史网-中国历史_盛唐历史事件_历史人物故事_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故事_历史风云网
烟云往事历史网传播中国历史文化,讲述中华五千年重大历史事件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历史大事年表为主线,一览大秦、强汉及盛唐等各个历史朝代统治下国君、百官、将军、平民、军事家、名人及英雄传记故事。烟云往事,不一样的上古时期神话传说,夏商周春秋战国列国战争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史,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皇帝将相及平民生活文化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搜索选项:

  • 搜标题
  • 搜全文
  • 搜作者
建炎南渡北宋历史南宋历史盛唐烟云五胡乱华秦时明月封狼居胥京华烟云靖康之耻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商鞅变法东周列国志
  • 首页
  • 上古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春秋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魏晋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五代
  • 塞北三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古代史
  • 近代史
  • 世界史
  • 野史故事
  • 民间故事
  • 神话故事
  • 成语故事
  • 党史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国

武则天父母:伯夷之风、史鱼之直魏国大臣:崔琰

伯夷之风、史鱼之直魏国大臣:崔琰 | 三国演义全集高清

主题:武则天父母,崔琰,曹操,袁绍,毛玠,司马朗,三国历史故事

2016-08-16

来源: 中国历史网

作者: 往事如烟

作者:往事如烟

编辑: 历史的天空

所属栏目: 三国历史故事

文章类别

    三国历史人物

Tags

    三国历史人物 |

武则天父母

  崔琰(?-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崔琰-伯夷之风、史鱼之直魏国大臣:崔琰

  个人资料

  容貌: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官至:中尉

    

  相关人物:曹操、袁绍、司马朗、毛玠

  历史传记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今河北武城东北)。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少好击剑,尚武事。及长,诵论语、韩诗。结公孙方等,师丛郑玄。袁绍辟之。绍出兵黎阳袭许都,琰谏阻,绍不听。未几,果败于官渡。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获罪,赖阴夔、陈琳救得免。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不逊。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演义传记

  崔琰初为袁绍谋事。袁绍败亡后,曹操辟他为官。琰刚正不阿,官做到尚书。后来反对曹操进位魏王而入狱。狱中大骂曹操欺君奸贼,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

  历史年表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崔琰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琰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琰乃归,以琴书自娱。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lsquo;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rsquo;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於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lsquo;生女耳rsquo;,lsquo;耳rsquo;非佳语。lsquo;会当有变时rsquo;,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cuiyan1.jpg-伯夷之风、史鱼之直魏国大臣:崔琰

  崔琰的历史评价

  曹操: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三国志middot;魏书十二》

  陈寿: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三国志middot;魏书十二》

  陈寿: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三国志middot;魏书十二》先贤行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先贤行状》魏略: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魏略》

  《三国志middot;魏书middot;崔琰传》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lsquo;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rsquo;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钜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lsquo;生女耳rsquo;,lsquo;耳rsquo;非佳语。lsquo;会当有变时rsquo;,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涿郡孙礼、卢毓始入军府,琰又名之曰:"孙疏亮亢烈,刚简能断,卢清警明理,百炼不消,皆公才也。"后林、礼、毓咸至鼎辅。及琰友人公孙方、宋阶早卒,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其鉴识笃义,类皆如此。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人物故事

  被投入狱

  崔琰(163-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原本是袁绍的部下,曾经劝说袁绍不要攻打曹操,袁绍不听。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争着要得到崔琰作为他们的部下,崔琰称病不出,结果被投入监狱,因为得到阴夔、陈琳的营救,才能免罪。

  曹操得到冀州之后,封崔琰为别驾从事。当崔琰来拜见曹操时,曹操对他说:"我昨天审查了一下冀州的户籍,总共有三十万人,可真是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袁氏兄弟又互相残杀,百姓苦不堪言。您来到这里,也不先问问百姓的生活风俗如何,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反而先问户籍,这可不是冀州的百姓所希望的啊!"曹操部下的宾客听完之后脸色都变了,为崔琰捏一把汗。想不到曹操没有怪罪崔琰,反而向他谢罪。后来曹丕在邺城,整日游猎,还是崔琰上书劝谏曹丕,不要以田猎为业。

  

  为人正直

  曹操做了丞相以后,封崔琰为东曹掾,并对他说:"您有伯夷那样的风范,史鱼那样的正直,贪婪的人听到您的名字就会变得清廉,壮士听到您的名字就会更加勇武奋战,您可真称得上是时代的表率了。所以才封您做东曹掾。"崔琰的为人正直由此可见一斑。

  曹操被封为魏公,当时还没有立太子,曹操就让官吏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这是一件大事,所以众官全都密封作答,只有崔琰一人露板而答,说道:"《春秋》说要立子以长,再说五官中郎将(指曹丕)仁孝聪明,应该让他继承您的大业。我崔琰就是死也要坚持原则。"当时曹操的爱子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众人都以为崔琰必然支持曹植,想不到他居然能够支持曹丕,曹操因此喟然叹息,封崔琰为中尉。

  

  赐死

  曹操加封魏王后,曾经被崔琰推荐为官的杨训上表盛称曹操功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为人虚伪,又说崔琰推荐错了人。崔琰阅过杨训的上表后,给杨训写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原本是想说那些议论杨训的人不明事理。没想到有人说崔琰这封信是对曹操的不满,曹操听后很生气,说道:"民谚说lsquo;生女耳rsquo;,lsquo;耳rsquo;不是什么好词。他还说lsquo;会当有变时rsquo;,这分明是出言不逊。"就将崔琰下狱。后来曹操听说崔琰在狱中还不屈服,就下令:"崔琰虽然受刑,然而还敢和宾客交往,门庭若市,还对宾客吹胡子瞪眼,好像有什么怨气。"因此将崔琰赐死。当时人们对崔琰的死深表叹息。

  冤案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代人捉刀的成语由此而来!

  易中天点评

  易中天在《品人录》中说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后人有赞曰:"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文武全才

  崔琰文武全才,品格高尚,善识人才,却因犯曹操忌讳被杀,最受世人痛惜!

  《三国志11》崔琰列传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幼年质朴木讷,喜爱剑术、武艺。二十三岁时,乡里举他为正,才感奋而读《论语》、《韩诗》。二十九岁时,结交公孙方等人,在郑玄处读书。不到一年,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郑玄和门人到不其山避难。那时,粮食缺乏,郑玄就把学生都辞掉。崔琰被遣送之后,因盗寇充斥,往西的道路也不通,于是专捡荒野的路,绕经青州、徐州、茺州、豫州,东下寿春,南至长江、太湖。自从离家之后,四年才回到故乡,以弹琴读书作为消遣。

  谏言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就召他前来。当时,军队蛮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向袁绍进谏说:"以前荀卿曾说过:lsquo;平日不教士卒,武器不锋利,纵使是商汤、武王也无法战胜。rsquo;现在路有尸骨,百姓未蒙德惠,应该下令郡县掩埋尸骨,表示心中的哀痛,追美文王的仁爱。"

  袁绍任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整顿部队,接着进驻延津。崔琰又进谏说:"天子在许,而百姓都希望能辅助顺服天子的人。不如守在境内,尽忠职守,以安定海内。"

  袁绍不听,于是在官渡吃了败仗。袁绍死后,两个儿子相争相斗,都想争取到崔琰。崔琰就托疾辞谢,也因此获罪,关在牢里,全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难。

  曹操击败袁绍氏后,兼为冀州牧,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得意地对崔琰说:"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这倒是个大州啊!"

  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甭,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状况,拯救人民的苦难,倒先看到了统计多少武器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改变得意之色,向崔琰谢罪。这时其他宾客都吓得变色低头。

  上书

  曹操征并州时,留下崔琰在邺,为文帝师傅。曹丕依然出去打猎,换下衣服、马匹,一心一意要在原野奔逐。崔琰上书进谏说:"听说《尚书》曾警诫不要沉迷打猎,鲁隐公到棠看捕鱼,《春秋》也讥讽他,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也是《尚书》、《春秋》中很明显的道理。商朝鉴于夏代亡国,《诗经》就这对这件事而有lsquo;殷鉴不远rsquo;的训词。商纣在甲子日被灭亡,夏桀在乙卯日被杀,《礼记》就以这两天享乐为禁忌,这又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缺点,不能不深自省查。袁绍家族极为富强,而袁谭、袁尚却放纵无度,游乐奢侈,没听说有仁义的好名声,贤人君子见了这种事,都惊骇地离他远去,如兄如罴一样的壮士,在他们手下却沦为残虐人民的工具。所以虽然拥军百万,跨有黄河以北的地区,最后却无立足之地。现在国家正困窘,德惠尚未普及,而百姓所盼的、所想的就是德惠;况且曹公亲率军队,上下同劳,世子您应该循大路、走正途,想想自己是储君,要自视为珍宝。如今竟然穿着卑贱的猎服,忽略了打猎驰逐所冒的危险,沉迷在追雉捕兔之中,而忘记了国家的重要,这真是有识者所忧心的啊!希望世子您烧掉车盖,丢掉猎服,以消除大家的怨责,也免得使老臣得罪上天。"

  曹丕回信说:"昨天接获来信,承蒙训示,要我烧掉车盖,丢掉猎服。现在车盖烧了,猎服也丢了。以后若还有这种事,还请不吝教诲。"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任东西曹掾属征事。在授东曹给崔琰时,下令说:"君有伯夷的清高史鱼的正直,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这可以引领时风了。因此授官为东曹,速去上任。"

  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以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公开回答:"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长子,五官将曹丕又仁孝聪明,应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因此曹操赞叹崔琰公正亮直,迁官中尉。

  崔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眉目清朗,须长四尺,很有威严,颇受朝臣仰慕,而曹操对他也相当敬畏。崔琰曾推荐钜鹿人杨训,此人虽才具不足,而清廉贞正,曹操就备礼召请。后来曹操为魏王,杨训上表赞美功勋,发扬盛德。当时有人讥笑他浮浅虚伪,想博取名声,并说崔琰荐举不当。崔琰就从杨训处拿了上表的草稿来看,然后写封信给杨训说:"我仔细看过你的草稿,内容不错而已。这只是一时的机会罢了,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却有人说他这封信傲视怨谤。曹操生气地说:"俗话讲lsquo;生女儿罢了!rsquo;lsquo;罢了rsquo;并不是好话。lsquo;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rsquo;,意思是更失礼。"

  受罚

  于是罚崔琰为徒隶,又派人去看视,崔琰的言谈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刑,却和宾客相见,门庭若市,对宾客也瞪着眼直看,好像有什么怨怒。"于是命崔琰自杀。

  当初,崔琰和司马朗友好,晋宣王(司马懿)正年轻,崔琰对司马朗说:"令弟聪明贤能,刚断英拔,大概不是你比得上的。"司马朗不以为然,而崔琰每次都坚持这个说法。

  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没有名望,即使亲戚也大多轻视他,而崔琰常说:"他就是所谓的大器晚成!一定会有成就。"

  涿郡人孙礼、卢毓刚入军府,崔琰又评论他们说:"孙礼通达、光明而激烈,刚正、简约而果断;卢毓清廉、机警而明理,历尽折磨也不退却,都是能任三公的贤才。"

  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首辅。友人公孙方、宋阶早死,崔琰抚养他们的遗孤,就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般。他的见识和义气,大都如此。当初曹操的性子本多忌讳,有些不能忍受的人,像鲁国人孔融、南阳人许攸、娄圭,都因仗势老交情而不敬,被曹操杀了。而崔琰最受世人痛惜,到现在还有人为他叫屈。

武则天父母

烟云往事历史网-中国历史_盛唐历史事件_历史人物故事_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故事_历史风云网

烟云往事历史网-中国历史_盛唐历史事件_历史人物故事_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故事_历史风云网

标签:三国历史人物, 武则天父母

转载请注明来自烟云往事历史网-中国历史_盛唐历史事件_历史人物故事_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故事_历史风云网,链接:http://www.wangshiyan.com/ls/5198.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曹操为何没将甄姬纳为己有?而是赏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追随曹操8年,因为一个女人,杀了曹操爱子,结局悲惨

曹操为何没将甄姬纳为己有?而是赏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曹操一手提拔的最信任的三个将领,此三人若没死司马家不可能夺位

解开千古历史之谜:作为一代枭雄,曹操的墓地到底在哪里?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投奔刘备是败笔吗?

上一篇: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佐世之才:刘晔

下一篇: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

分享到:
45.2K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即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开始一段三国相互征伐的演义历史。(关键词:三国志,三国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孙权,周瑜)

三国历史故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跪求评论~

Close

经典历史分类:历史人物故事

  • 三国历史人物
  • 慈禧
  • 历史杂谈
  • 抗战史
  • 成语故事
  • 武则天
  • 朱元璋
  • 诸葛亮
  • 曹操
  • 秦始皇
  • 历史人物故事
  • 刘备
  •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抗战
  • 刘邦
  • 皇帝
  •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故事
  • 世界历史
  • 日本
R

往事如烟的其它文章

揭秘中国历史上性取向“男女不忌”的孝子皇帝

揭秘中国历史上性取向“男女不忌”的孝子皇帝

薄王太后成了薄皇太后,薄氏家族也受到尊崇。不过可惜魏媪没能活着看到女儿实现预言的那一天就死在了代..

中国人在蒙特利湾区的存在

中国人在蒙特利湾区的存在

近年来,伴随着“华人题材”的热潮,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史学研究,中国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梳理我们的先..

三国局面的形成之曹魏政权的建立

东汉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

T

「 三国 」热点历史文章推荐

赤壁之战, 曹操错杀两人, 错用两人, 否则早就一统天下

赤壁之战, 曹操错杀两人, 错用两人, 否则早就一统天下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此时的曹操豪情壮志,希望能够一统天下,公元208年,曹操率领70万大..

赵云临死前留下四字遗言, 诸葛亮听后羞愧不已, 刘禅听后无地自容

赵云临死前留下四字遗言, 诸葛亮听后羞愧不已, 刘禅听后无地自容

作为刘备的贴身保镖,赵云从刘备创业时就一直跟随着刘备,更是屡次救刘备于危难之中,然而正是这样一..

三国终极BOSS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三国终极BOSS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众所周知,三国两晋时期,司马懿成为时代的终极BOOS,他的隐忍蛰伏,审时度势,成为后来人一直津津乐..

揭秘:后蜀主孟昶赔了夫人又折兵背后的历史

揭秘:后蜀主孟昶赔了夫人又折兵背后的历史

后蜀主孟昶都成被宋太祖攻占,孟昶提交降表,被宋太祖便任命吕余庆担任成都知府,命孟昶速率家属,进..

袁世凯创作的什么歌成为后世解放军重要的军旅歌曲

袁世凯创作的什么歌成为后世解放军重要的军旅歌曲

据报道,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上,毛泽东建议与会..

邓小平预言哪一位“虎将”要让广西军阀“没得混”了?

邓小平预言哪一位“虎将”要让广西军阀“没得混”了?

李天佑资料图在开国将领中,有一位广西籍上将,相继在邓小平、彭德怀、林彪领导的部队,从广西转战到..

LOGO图标
返回顶部

中国历代皇帝故事

  • 三皇五帝
  • 夏商周皇帝
  • 秦朝皇帝
  • 汉朝皇帝
  • 两晋皇帝
  • 南北朝皇帝
  • 隋朝皇帝
  • 唐朝皇帝
  • 五代十国皇帝
  • 宋朝皇帝
  • 元朝皇帝
  • 明朝皇帝
  • 清朝皇帝

精品历史栏目

  • 传统节日
  •   
  • 对联故事
  •   
  • 文化常识
  •   
  • 文化典故
  •   
  • 文化名人
  •   
  • 廉政故事
  •   
  • 科学技术
  •   
  • 风俗禁忌
  •   
  • 十二生肖故事
  •   
  • 人之初的故事
  •   
  • 孙子兵法全文
  •   
  • 文史疑案
  •   
  • 才女爱情故事
  •   
  • 天朝落日

历史朝代 + 历史故事 + 战争故事

  • 上古历史
  • 夏朝历史
  • 商朝历史
  • 西周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春朝历史
  • 汉朝历史
  • 三国历史
  • 魏晋南北朝历史
  • 隋朝历史
  • 唐朝历史
  • 五代十国
  • 宋朝历史
  • 塞北三朝·辽·金·西夏
  • 元朝历史
  • 明朝历史
  • 清朝历史
  • 民国往事
  • 古代史
  • 近代史
  • 世界史
  • 史学苑
  • 民间故事
  • 神话故事
  • 成语故事
  • 党史故事
  • 中国野史故事
  • 古代战争故事
  • 近现代战争故事
  • 世界战争故事
  • 抗日战争故事
  • 抗美援朝
  • 自卫反击战

声明:本站所收录的文章部分来源互联网,只提供给历史爱好者阅读,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盛唐烟云 | 历史风云 | 烟云往事历史网(www.wangshiyan.com) Copyright © 2016-2018   闽ICP备15010844号    QQ:1614644937